在临床工作中,许多求美者常常混淆“皮肤过敏”和“皮肤敏感”的概念,甚至因此错误地选择护肤品或医美项目,导致皮肤问题加重。陈思医生将帮助大家科学区分两者的本质差异,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建议。
一、本质区别:过敏是免疫反应,敏感是屏障受损
1.皮肤过敏(Allergy)
过敏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反应。当皮肤接触某些成分(如花粉、防腐剂、金属等)时,免疫系统误判其为“有害物质”,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,导致红肿、瘙痒、丘疹甚至过敏性皮炎。
临床特点:
1突发性:
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发作(如使用新护肤品后几小时出现症状)。
2明确诱因:
展开剩余80%常见过敏原包括香精、某些抗生素(如新霉素)、镍金属(饰品过敏)等。
3需医学干预:
严重时需口服抗组胺药(如氯雷他定)或外用激素药膏。
2. 皮肤敏感(Sensitivity)
敏感是皮肤屏障功能受损(如角质层变薄、皮脂膜缺失),导致神经末梢对外界刺激(如温度变化、紫外线、酒精等)反应过度,表现为刺痛、泛红、脱屑。
临床特点:
1持续性:
长期存在,环境干燥或换季时加重。
2无特定诱因:
多种因素(如过度清洁、刷酸、激光术后)均可诱发。
3需修复屏障:
通过保湿(神经酰胺、角鲨烷)和抗炎(积雪草、B5)成分改善。
二、如何自我初步判断?
特征
过敏
皮肤敏感
诱因
特定过敏原
多种物理/化学刺激
发作速度
迅速(几小时内)
渐进或反复发作
症状
红肿、丘疹、剧烈瘙痒
刺痛、干燥、泛红
缓解方式
避免过敏原+药物
修复屏障+温和护肤
案例参考:
一位患者使用含酒精的爽肤水后脸部刺痛,这是敏感(酒精刺激屏障受损的皮肤);
另一位患者敷某品牌面膜后眼皮肿胀,这是过敏(面膜中的某种成分引发免疫反应)。
三、护理建议
1. 过敏皮肤的应对
立即停用可疑产品,用清水清洁。
冷敷缓解:医用纱布+生理盐水湿敷10分钟。
药物干预:口服西替利嗪,外用他克莫司软膏(非激素)。
过敏原检测:必要时做斑贴试验,避免未来接触。
2. 敏感皮肤修复
温和清洁:选择APG表活洁面(如葡糖苷类)。
强化屏障:使用含胆固醇、脂肪酸的修护霜(如依泉绷带霜)。
光电项目需谨慎:避免剥脱性激光,优先选择舒敏之星或低能量光子。
四、治疗前需进行风险评估
无论是注射填充还是光电项目,术前必须评估皮肤状态:
过敏体质者:需提前告知医生,避免使用含利多卡因的麻膏或特定填充剂。
敏感肌者:建议术前2周强化保湿,术后联合红黄光抗炎治疗。
过敏是“免疫系统的错误警报”,敏感是“城墙(屏障)破损后的脆弱”。正确区分两者,才能避免误用产品或过度治疗。如果症状反复,陈思医生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皮肤科医生或微整医师,从而更好地呵护我们的肌肤健康。
发布于:吉林省北京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