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凤元年(252年)之际,东吴君主孙权已病重,最终不幸逝世,年届花甲之龄。因继承人孙亮尚且幼小,只有十岁上下,无法亲自治理国政,孙权因此指定一位托孤大臣代理朝政,确保大局在幼主尚未断定之时不致混乱。通常,托孤大臣掌握朝政大权的路径大致有三种:一是出自皇室宗亲的(如曹爽之类);二是资深元老重臣(如诸葛武侯一系);三是与旧朝局无太多牵绊、可信赖的心腹之人(如霍光)。
然而孙权最终选定的首席托孤大臣并非上述其中任一模板,而是诸葛武侯的侄子、诸葛瑾之子——诸葛恪。众所周知,诸葛恪既非皇室宗亲,也非元老重臣,属于相对边缘的位置。更为复杂的是,孙和此时依然健在,而被废黜的太子孙和正是诸葛恪的外甥女婿。如此局面,促使人不禁追问:为何在临终之际,孙权要将东吴大权交给这位并非传统托孤人选者?笔者认为,这背后大概藏着四个方面的考量:
展开剩余63%第一,孙权离世时已七十一岁,在位二十四年、实际掌权五十二年,堪称汉末三国时期掌权时间最长的帝王。如此长期的权力集中,导致晚年元老重臣多在他去世前后相继退出政坛,朝政主导的核心逐渐转向二代子嗣的力量。诸葛恪正是这一代力量中的杰出人物,因此成为“接棒”候选的理想对象。
第二,孙权执政晚年,第三子孙和与第四子鲁王孙霸之间爆发了长达八年的“二宫之争(南鲁党争)”。这场斗争使大量孙姓宗室卷入宫廷斗灶,如孙鲁班、孙峻等人都陷入其中,致使孙权对孙姓宗室的信任度显著下降,也进一步降低了让孙姓宗室直接掌权的可能。
第三,二宫之争不仅影响了宗室,还波及江东本土士族的关系网,造成信任破裂的後果,连陆逊也在间接的政治风波中“走向其终局”。在孙姓宗室与本土士族日益难以信任的局面下,孙权不得不更多倚重南迁士人群体的力量,以维护江东的稳定基本盘,而南迁士人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正是诸葛瑾,二代领袖则正是诸葛恪。
第四,尽管临终前让诸葛恪执掌朝政,孙权仍设定了五位托孤大臣共同执政,以形成权力平衡:诸葛恪、孙弘、孙峻、滕胤、吕据。其中滕胤、吕据为南迁士人的二代子弟,孙峻则为东吴宗室,孙弘则是与诸葛恪长期不和、来自鲁王孙霸余党的人物。这样的五人组合,被视为对恪权力的一种制衡与保障,意在防止单一势力独断国政,确保政局相对稳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北京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